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 同步练习(分析版)
1、填空题
1.小明骑自行车外出郊游,他看到路边的小树向后运动,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的.若自行车在内通过
的路程,则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
2.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是________.
3.某人坐在匀速向西行驶的列车中,以列车车厢为参照物,他是__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此人看到路边的房子向 _________运动。
4.54 km/h= ______m/s 7000mm=______m 1.5h=______min
5.一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在2h内行驶了80 km,它的速度是________;以此速度又行驶了3小时,他又行驶了_______km 。
6.东晋医学家葛洪如此说到:“见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这句话非常生动的体现了物体相对运动的常识,依据你所学的物理常识剖析在前句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__________;后句选取的参照物是_________。
7.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五次实验记录是12.82cm、12.81cm、12.28cm、12.81cm、12.815cm,这五次记录中有_____次错了,错误数据是_____,该物体的长度应是_____。
8.小宇在用刻度尺测量一截铅笔的长度时(如图),特意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读数,他发现三种读数结果并不同。你觉得正确的读数角度应该是图中的________(选填“甲”、“乙”、“丙”)。按正确办法读数时,该铅笔的长度是________________。
9.甲、乙两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比为2:1,在30s内,乙比甲多走30m,则______,
______。
10.小明骑着自行车上学,以小明背着的书包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小明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为4 m/s,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小明从家到学校骑车用时10 min,则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约________m。
11.如图所示是“辽宁号”航母指挥员正在用“走你”的动作指挥飞机起飞的情景。飞行员看到指挥员向后退去,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以飞机为参照物,飞行员是_______的,辽宁舰是________的。
2、单选题
12.小明同学在物理课上学习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用一把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来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测量结果分别为18.30mm、18.31mm、18.29mm和18.50mm,其中错误的是( )
A.18.30mm B.18.31mm C.18.29mm D.18.50mm
13.在学习和日常,大家要擅长发现,擅长考虑。下列对身边物理量估测的数据,你觉得符合实质的是( )
A.初中生100m赛跑的成绩约15秒
B.初中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5m/s
C.水杯的高度约为11dm
D.多数人脉搏跳动 100次用时约 15s
14.2018年十月21日,长沙国际马拉松赛在贺龙体育中心东广场鸣枪起跑,近2.4万名来自中国、日本、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选手奔跑在长沙一江两岸,在领略山水洲城独特美景的同时畅享马拉松运动的快乐。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赛道旁的树木为参照物,正在奔跑的运动员是静止的
B.假如两个运动员以相同的速度在笔直的赛道上奔跑,他们两个相对静止
C.站在马路边加油的观众相对于奔跑的运动员是静止的
D.奔跑的运动员相对于终点是静止的
15.如图所示,能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是( )
A.
B.
C.
D.
16.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飞机在空中飞行 B.地球的公转
C.人行走 D.一杯热水变凉
17.下列四个换算结果,其中正确的是( )
A.1.5小时=1小时50分钟 B.100秒=1.4分钟
C.1千米/小时=3.6米/秒 D.180厘米=1.8米
18.要测量一枚硬币的厚度,在下列办法中,能减小误差的最好办法是( )
A.用刻度尺仔细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测量10枚硬币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即可求出一枚硬币的厚度
D.用刻度尺分别测量10枚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3、多选题
19.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马路上骑车匀速前进,甲同学的速度比乙同学的大,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运动的路程比乙长 B.甲运动的时间比乙短
C.运动相同的路程甲用的时间比乙短 D.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运动的路程比乙长
20.甲、乙两人用两个刻度尺,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甲测得的结果是,乙测得的结果是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相同 B.乙读数比甲更精准
C.两人结果中一定有一个是不对的 D.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4、简答卷
21.在春秋战国年代,楚国有个人一次坐船外出,途中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里去了.普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总会让船停下来去打捞.可是,这个楚国人独一无二.他并没 让船夫停船,只不过在船帮上宝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个记号,船开到目的地后,他才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江去打捞宝剑.这个故事就叫“刻舟求剑”.
请你回答:宝剑是从刻有记号的船帮掉下去的吗?这个人没捞到宝剑而闹出了笑话,说说这个笑活里包括着的物理道理.
5、计算题
22.轿车从某地往扬州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8时03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8时33分.求:
(1)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2)轿车若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扬州需要多久?
23.已知D92次和D93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下。
依据上述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信息可知:
(1)D92次列车从南昌到上海南所用的时间是多少min?
(2)D92次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24.一次张先生去外出办事,如图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车上电脑自动计费器上打印出的车费发票试求:
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若该出租车的起步价为10元,单价按超越起步价内路程后开始计算,则在起步价内最多能乘的路程.
6、实验题
25.如图 1所示仪器的名字叫做_____,它是用来测 短暂时间的仪器。实验时,手握纸带的端点将纸带拉出,就能看到纸带上打下的一系列可分辨的点。图 2 所示纸带中,A~D 的时间间隔为_____秒,纸带从 A 点到 B 点所用的时间比纸带从 C 点到 D 点的时间_____(选填“多”、“少”或“一样”).A 点为第一点,则该纸带拉得愈加_____(选填“快”或“慢”)。
26.如图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
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是________的;
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 cm,所用的时间为7 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
为了判断气泡是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____.
27.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剖析照片可知:
(1)小球在做___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
(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
(3)小球在_______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4)如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28.某物理兴趣小组借助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地方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你依据图示完成下表
| 小车由甲至乙 | 小车由乙至丙 | 小车由甲至丙 |
路程S/cm | 26 | _____ | _____ |
时间t/s | _____ | 4 | _____ |
平均速度v/(cm/s) | _____ | _____ | 15 |
(2)某同学计算甲至丙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使用了下列两种办法计算:
办法1:v3=;
办法2:v3=(+
)÷2.
以上两种办法正确的是:_____(选填“办法1”或“办法2”)。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
(3)剖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_____(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4)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使用的办法有_____(写出一种即可)。
参考答案
1.自行车
【分析】依据题意了解,小明看到路边的小树向后运动,即路边的小树与自行车之间的地方发生了变化,所以,小明是以自行车为参照物,判断树木是运动的;由于在t=30min=0.5h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s=9km,所以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v=s/t=9km/0.5h=18km/h。
2.2.45
【分析】由图了解,在1~2cm之间有10个格,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0.1cm;由图了解,物体对应的起始刻度是零刻度,末端对着的刻度线为2.45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2.45cm。
3.静止 东
【分析】人坐在车厢中,人和车厢之间的地方没发生变化,所以以车厢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此时人把车当做参照物,看路边的房子,由于房子和车之间的地方发生了变化,所以看到路边的树木是向东运动的。
4.15 7 90
【分析】,
7000mm=7000×0.001m=7m,
1.5h=1.5×60min=90min。
5.40km/h 120
【分析】(1)由题干知:,
,
依据得,汽车的速度是:
.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速度不变,又行驶了3小时,由得,他又行驶的距离为:
.
6.月 游云
【分析】前句:以月亮为参照物时,云朵的地方在改变,就会感觉云朵是向西运动的;
后句:以游云为参照物时,月亮的地方在改变,就会感觉月亮向东运动.
7.212.28cm 12.815cm 12.81cm
【分析】在这五个测量值中12.28cm明显与其它结果偏差较大,是错误;
12.815cm与其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也是错误;
因此应该把这两个数据排除在外,物体的长度为:
。
8.乙;3.50cm
【分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刻度尺垂直,并且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图了解,甲丙两种读数办法是不对的,乙的读法是正确的;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所以铅笔的长度为3.50cm。
9.
【分析】依据题意了解,甲、乙的速度之比是:,即v乙 =2v甲,又由于在30s内,乙比甲多走30m,即s乙 -s甲=v乙 t-v甲 t=2v甲 t-v甲 t=v甲 t=30m,解得v甲=1m/s;
v乙=2v甲=2×1m/s=2m/s。
10.静止每秒通过的路程为4米2400
【分析】小明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为4 m/s,其物理意义是:每秒通过的路程为4米;
小明从家到学校骑车用时10 min,则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约:
。
11.飞机静止运动
【分析】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地方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飞行员看到指挥员向后退去,是以飞行员自己或飞机为参照物。
以飞机为参照物,飞行员正对于飞机没发生地方的变化,所以是静止的;
12.D
【分析】在几个长度测量结果中:18.50mm与18.30mm、18.31mm、18.29mm相差较大,所以是不对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3.A
【分析】A、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初中生100m赛跑的成绩约15s,符合实质;故A正确;
B、初中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1.1m/s左右,故B错误;
C、初中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水杯的高度与此差不多,水杯的高度约为11cm,故C错误;
D、正常状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跳动100次在90s左右,故D错误。
故选A。
14.B
【分析】A、正在奔跑的运动员与赛道旁树木的地方不断发生变化,以赛道旁的树木为参照物,正在奔跑的运动员是运动的,故A错误;
B、假如两个运动员以相同的速度在笔直的赛道上奔跑,他们之间没地方变化,他们两个是相对静止的,故B正确;
C、站在马路边加油的观众相对于奔跑的运动员地方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观众相对于奔跑的运动员运动的,故C错误;
D、奔跑的运动员与终点的距离愈加近,所以运动员相对于终点是运动的,故D错误。
15.A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在v-t图象中为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故A正确。
16.D【分析】A、飞机在空中飞行时,飞机相对于地球地方发生了变化,则飞机飞行是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相对于太阳的地方在变化,则地球公转是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人行走时,相对于地球地方发生变化,是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一杯开水变凉了,是温度的变化,不涉及物体地方的变化,所以不是机械运动,故D符合题意。
17.D【分析】A. 1.5小时=1小时30分钟,故A错误;
B. ,故B错误;
C.,故C错误;
D. 180厘米=1.8米,D正确。
18.C【分析】因为一枚硬币的厚度非常小,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1个硬币的厚度,不容易直接测量,测量则误差会非常大,故A错误;由于一枚硬币的厚度非常小,不容易直接测量;用刻度尺多次测1个硬币的厚度,再求平均值,不是最好策略,故B错误;对于不容易直接测量的较小物体的长度(如硬币的厚度、一张纸的厚度等),可采取累积法,或称测多算少法,所以,用刻度尺测出10个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是最好策略,误差较小,故C正确;因为一枚硬币的厚度非常小,不容易直接测量,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硬币的厚度,再求平均值,不是最好策略,故D错误,故选C。
19.CD【分析】A.依据s=vt可知,不了解所用时间的大小,没办法比较路程的大小,故A错误;B.依据可知,不了解路程的大小,没办法比较时间的长短,故B错误;
C.依据可知,路程相同,所用时间越少,速度越大,已知甲的速度大,相同的路程,甲所用的时间少,故C正确;
D.依据s=vt可知,时间相同,速度越大,运动的路程越长,甲的速度大,相同的时间,甲运动的路程长,故D正确。
20.BD
【分析】AD.甲测得的结果是6.50dm,最后的一个0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是5,表示5c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乙测得的结果是0.6480m,最后一个0也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是8,表示8m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所以A是不对的,D是正确的;
B.分度值越小,表示精准程度越高,乙的分度值小,所以乙的读数更精准一些,所以B是正确的。
C.两人的测量结果都是正确的,测量结果的不同是由刻度尺的不同引起的,所以C是不对的。
21.宝剑是从刻有记号的船帮掉下玄的;包括着的物理道理是:机械运动具备相对性.
【分析】故事中的记号作为参照物,人和记号之间没发生地方的变化,但掉到江里的箭和记号之间发生了地方的变化,以记号为参照物,剑是运动的.所以没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因为他不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所以宝剑是从刻有记号的船帮掉下玄的,但船开到目的地后,他才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江去不可能打捞到宝剑;
包括着的物理道理是:机械运动具备相对性.
22.(1)100km/h;(2)0.7h
【分析】(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t=8:33-8:03=30min=0.5h;
轿车的路程:s=120km-70km=50km,
轿车的速度:;
(2)由图可知,从B处到达扬州的距离为:s′=70km,
从B地到达扬州需要的时间:。
23. 315min。 160km/h。
【分析】【解析】
(1)从表中可以看出,D92次列车从南昌发车的时刻是8:34,到上海南的时刻是13:49,故行驶的时间为t=13:49-8:34=5h15min=315min;
(2)南昌和上海南的距离s=840km,平均速度:。
答:(1)D92次列车从南昌到上海南所用的时间是315min;
(2)D92次列车的平均速度为160km/h。
24.5min;
;
3km.
【分析】解:由车费发票可知,出租车行驶时间
:
:
,
由车费发票可知,出租车所通过的路程
,
依据速度公式可得,出租车的速度:
;
若该出租车的起步价为10元,缴费16元,超越起步价的为6元,则在起步价外行驶的路程:
;
则在起步价内最多能乘的路程为.
答: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5min;
出租车行驶的速度为
;
在起步价内最多能乘的路程为3km。
25.打点计时器 0.06 一样 快
【分析】打点计时器是测量时间的工具;
由于打点计时器每秒钟打点50次,所以每次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A、D两点的时间间隔为3×0.02s=0.06s;A、B两点的时间间隔为1×0.02s=0.02s;C、D两点的时间间隔为1×0.02s=0.02s;所以纸带从 A 点到 B 点所用的时间比纸带从 C 点到 D 点的时间一样;由于每次间隔所用时间相同,纸带的间隔距离得愈加大,说明该纸带拉得愈加快。
26.运动 0.08 m/s 慢
【分析】(1)塞子相对于气泡的地方在持续的变化,所以,塞子是运动的。
(2)由题意知,路程s为56cm,时间t为7s,
借助速度计算公式,得气泡的速度:
。
(3)要测量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因为路程已知,需要测量运动时间;物体是动态的,由日常的经验可知,物体运动的越慢,越易于测量时间。故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
27.变速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0.1 EF C
【分析】 (1)由图可知,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等,且通过的路程愈加大,说明物体运动愈加快,即速度愈加大,故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2)从B到D,由图中刻度尺可量出BD间的距离为;
小球运动的时间;
则小球的平均速度为:;
(3)由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EF的路程最大,所以EF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4)四图都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
A图说明物体做减速运动、B图说明物体做匀速运动、C图说明物体做加速运动、D图说明物体先减速后加速,所以能说明小球做加速运动的是C图。
28.64 90 2 6 13 16 办法1 0.15 不是 增大斜面角度
【分析】(1)由图了解,小车从甲到乙用的时间是:t1 =2s,所以从甲到乙的平均速度是:v1 =s1/t1=26cm/2s=13cm/s;小车从乙到丙用的时间是:t2 =4s,走的距离是:s2 =64cm,从乙到丙的平均速度是:v2 =s2/t2=64cm/4s=16cm/s;小车从甲到丙用的时间是:t=6s,走的距离是:s=90cm,平均速度是:v=s /t =90cm/6s=15cm/s;
(2)依据平均速度的概念了解,平均速度是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所以,办法1是正确的,办法2是速度的平均,故错误,由表格数据了解从甲到丙用的平均速度是:v=15cm/s=0.15m/s;
(3)剖析表中数据了解小车前段路程运动慢,后段路程运动快,所以,小车全程做的不是匀速运动;
(4)依据题意了解,在路程肯定时,增大斜面角度,可以减小下滑时间,由s=vt了解,可以增大小车的平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