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之间打打闹闹是常有些事情,母亲不必过于紧张,要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态度与处置方法。相信在历程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之后,孩子会逐步适应,有所收成的。
获得心理平衡。孩子遭到欺负后心里会非常不舒服,立即就想讨回损失,因此动手,这是一种自卫心理。
父母要让孩子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醒他不可以动手打人,更不可以主动去攻击其他人。假如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可以将他拉开,问问他的感受或替他说出感受,让他了解父母知道他的心情。接着父母就要做正确的引导,譬如说:他撞了你,你非常疼,那你动手打了他,他不也同样会疼吗?
当个小绅士
面对争执,父母第一应正确评估事情的性质,不要看不能孩子受委屈、流眼泪。要让他掌握处处谦让,不为小事斤斤计较,如此反而会让他在同伴中获得信赖与好感,取得更多的友谊。
掌握主动道歉
一旦发生争执、纠纷,父母要准时帮助孩子调整情绪,舒缓紧张、沮丧、愤怒的心情。待他平静下来,再与他谈话,让他认识到,不管对错,只须动手就不对。譬如,母亲可以对先动手的孩子说:我了解你有委屈,可的确是你先把人家推倒的,这就是你的不对。去跟小朋友道个歉,怎么样?你们还是好朋友。
制止攻击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打架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行为可追溯到婴幼儿期。因此,对孩子在争执中出现的攻击行为父母需要坚决制止。不可以怂恿孩子施以拳脚,更不可以亲自出马为孩子讨公道。
在争执中成长父母既不要以好孩子不哭,来制止孩子委屈流泪,也不要用坚决站在孩子一边来强化他的痛苦与仇恨。压制和放纵都不可取。
争执,是孩子必学的一门功课,是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提升交往能力的有效渠道。由此,孩子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所以,父母完全可以用豁达的心态看待争执,引导孩子在争执中掌握交往,运用智慧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