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梦是孩子情绪的反映
一岁的孩子虽不善表达梦境,但他们会做梦,当孩子接近两岁时,他就能用语言来讲述对梦的回忆。婴幼儿做梦的内容并不复杂,白天受到惊吓吓、被责骂、严厉的管教、突发意料之外等,到睡觉时便容易有做恶梦的现象。
无论是好梦还是恶梦,它都是为儿童设计一个允许表现和虚拟的舞台,去做他在现实日常不敢、不做、不可以做的事情。总之,梦是一种心理缓和剂,安全阀。
美国一位专攻睡眠方面的专家佩杰博士指出,受恐怖夜梦所影响的孩子,约占14%,发生在4到12岁。但如果是持续性的恶梦,尤其是孩子醒来之后仍长期感到惊慌,恐惧,害怕,便是孩子承受过多重压的信号,爸爸妈妈最需要做的是鼓励孩子将梦境讲述出来,就会发现影响他情绪的要紧线索。
2、掌握倾听孩子的恶梦
佩杰博士讲解:让孩子安心、与适合的倾听、支持鼓励才是唯一的治疗办法,假如用药物治疗,会进一步致使睡眠的失常与紊乱。
假如他的语言表达有欠缺,让孩子用纸和铅笔将恶梦描绘出来,在倾听孩子的诉说或剖析图画时,尝试将孩子从虚幻中拉到现实,向他证实:一条蛇在你衣柜里是不可能的,根本没有会吃孩子的大怪兽。儿童心理学家还有更有趣的建议。父亲走进卧室,连喊了3次恶梦!恶梦!离开房间!不要小看这种做法,孩子相信爸爸妈妈有力量解决所有难点。这是一种有效的游戏办法,不信你可以试一试。比利时著名的儿科专家还想出另一奇招。他们用羽毛编织了一张网,起名字为捕捉恶梦神网。当然,这只不过一张象征性的网。网的制作很简单:取一块钉着长钉的木板,长钉之间用铁丝网相连。然后把它放在窗前。然后告诉孩子,恶梦从此再也进不下房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