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2014年学校体育国际研讨会在上海落下帷幕。为期4天的时间里,本次科学论文报告会暨国际研讨会甄选了国内外数百篇评选获奖论文,汇聚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大中小学的一线体育教师,教练员及社区体育工作者等近千人,以主题报告、分会报告、墙报交流、圆桌会议和主题实践活动等方法,在交流与碰撞中,呈现了一场具备国际水准的体育教育盛宴。
初次联袂国际研讨会,共享最前沿研究成就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and Gym: Enhancing Teaching, Learning and Acquisition of Skills(信息技术在体育课堂内外的应用:促进教学、学习与技能学会);Advancing Your Coaching text-indent:2em;color:#454545;">邀请海外学者前来交流国际最新的学校体育出色研究成就,举办学校体育国际研讨会,这在科报会举办历史上还尚属初次。“大家将科报会与国际研讨会放在一块的初衷,就是期望大家国家的体育教师可以睁眼看世界,有更广阔的视线,可以站在国际平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科报会承办人、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汪晓赞告诉记者,热门场面的形成来源于体育教师内心对世界前沿体育教育理念与研究成就的渴求,“他们太需要如此的机会和舞台了”。
“我没想到中国的体育教师已积极与世界接轨,他们表现出的深厚底蕴、灵活反应能力、强大的自信心、敢于展示表现我们的能力等,颠覆了我原先对于中国教师的想象。”同意汪晓赞邀请,友情出任同声传译的美国密歇根大学华裔教授Chen Weiyun只须不在忙碌,身边总会围着好几位中国体育教师。毕竟可以与海外体育专家这样近距离地接触、畅所欲言,在与会的不少体育教师看来,是从未想过的事。江苏江阴市教育科学研究室的沈菁借助中午就餐与Chen Weiyun交流海外的体育教育近况,意犹未尽的她与Chen Weiyun还相约有空继续探讨。
在本次国际研讨会方面,共收到国内外投稿论文642篇,国内体育教师是参与的积极分子。“虽然很多体育老师都是首次用英文写作,甚至只不过将原来的中文论文翻译为英文,但他们正用我们的努力逐步与国际接轨。”汪晓赞告诉记者。广东东莞六中的总务主任朱浩林这次就投送了论文,并获得了墙报交流的机会。在他看来,这次科报会的举办水准是国际性的,由于完全开放,自己想听什么报告就能自行前往,完全不受限制,还可以对主讲人进行评分。“对大家这类基层老师来讲,可以有如此开阔视线的机会,真是难能可贵。”
多了国际研讨会,并没有妨碍科报会本身的水平,而且因为需要各显招数吸引观众,报告人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带来了最早进的研究成就:《上海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PM2.5 超标状况下合理拓展学生体育活动的研究》《强化体育课和课外训练的渠道与达成方法》《国内中小学校长体育认知的调查研究》……在十分钟的陈述后,还有十分钟的答辩环节,观众与报告人常常擦出火花。“我不认可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成了很多教师敢于坚持己见的根本落脚点,也让很多报告有了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譬如上海松江教师进修学院顾永明带来的《上海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达标近况与对策研究》中对于教学技能的概念就引发了观众的质疑:因为主要为教师本身技能和理论水平的测试,是不是定为“技能”更适合。
除去主题报告、墙报交流等形式,在饭后进行圆桌讨论也让教师们可以在极为放松的状况下研讨体育教育问题。山西农业大学的郝建峰在圆桌上提出了自己研究的问题:怎么样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以自愿积极地参加体育课。由于郝建峰发现,学生们常见表示,学生们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如何解决?“学生不喜欢的课就不要开了。”“要合理借助资源,调动学生兴趣”“可以借助会所的形式,而不是课堂。”“要得到学校一把手的支持。”……同桌教师的建言献策,让郝建峰思如泉涌。
“科学论文报告会,已成为体育界参与科研、交流经验、共享信息、推荐资源的要紧载体。”在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刘培俊看来,本届科学论文报告会因为国际研讨会的加入,特点愈加明显,主体愈加鲜明,所选论文重视回话问题,尊重规律,落实政策,等等。“大家要为以后一代又一代的健康着想,基于逻辑起点,通过推荐经验,打造革新创造和交流的平台,找到合作科研、协作革新的基础,在合作中共赢。”
初次引入实战练习,现场感悟体育教学
怎么样让学生感觉体育课更有趣?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但学生对很多传统游戏屡见不鲜,打不起兴趣,如何解决?7月27日下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授Kim Graber和Amelia Woods带来的实践活动Research-based Physical Education: Strategies that Promote Student Engagement and Enjoyment(基于研究的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参与和享受体育活动的方案)让海量教师收获颇丰。
Kim Graber和Amelia Woods设计了三对三篮球对抗。起初,游戏的设计和传统一样,就是外围三人传球,中间三人抢断。但Kim Graber和Amelia Woods对游戏作了翻转:三人互相传球,但要拿着球碰到另外三人,才算赢。简简单单对于规则的改动,就起到了意料之外的成效。来自北京八十中学实验学校的体育教师马英杰自告奋勇参加参照棒垒球设计的传球游戏,亲身参与的她对这样新颖的游戏形式也是颇有感慨:“原来规则的改变和革新就能达到这样大的成效。”
实战练习的加入正是本次科报会的革新之举。事实上,自2002年第八届全国初中生运动会期间初次召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以来,科报会就成了每届学生运动会必须具备的环节,让全国各地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可以聚到一块,推荐、交流各自的教育体悟、科研成就,一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但只是交流、研讨已经足够吗?汪晓赞感觉必须要让体育教师们,特别是没出过国的体育教师感受海外的体育课堂,有什么不同。“大家的体育教师有无穷的智慧,但怎么样擅长动脑筋,无穷想象,让所有学生动起来,在快乐中运动,这是大家的实战练习带给他们的。”
“Kim Graber和Amelia Woods设计的课堂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让传统游戏变得不传统其实非常简单,就是靠体育教师的灵活改变,归根结底是要为学生的运动创设更好的条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崇明县西门小学的杨军是很多站着观看实战练习,认真记录的教师之一,他曾到海外看过体育课,也尝试了肯定的新理念的引入,在本次科报会上论文获得二等奖。
Using Cooperative Games and Activities for PE Classes and Team Building(体育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团队打造:合作游戏与活动的运用);A Curriculum of Joy: Creating Movement Experiences that Invite, Entice and Inspire(充满乐趣的体育课程:通过创造积极的运动体验来激励和激起学生参与体育学习);Using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al Models as Pedagogical and Assessment Tools inPhysical Education(发挥体育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教育和评价用途),7月25日一天的预热实战练习,让在场的专家、教师、大学生充分运动起来,绝大部分都在Bryan McCullick、Jeanne Adèle Kentel和Fiona C. Chambers的号召下参与了现场实战练习,甚至有些教师因为没穿适合的运动鞋,就赤脚上阵,只为真实体验充满开心的体育课。其中Bryan McCullick还提早到场与与会者们一块打篮球健身,这也让教师们感慨理念的开放,可以这样轻松地融入“学生”群体。在正式讲课时,教授们精心设计的通过音乐来合作、传递呼啦圈、追逐跑、背靠背站立、接传球等小游戏让体育教师们大呼过瘾,他们也在参与中感悟了团结、交流、创意无限的体育课。
4天优质的高密度学习,在进行了实战演练、聆听外国专家讲坛、进行头脑风暴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多论文获奖教师纷纷表示,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把会上所学到的最前沿的理念带回到家乡的体育教育教学中去。
初次学生全程跟进,助推学生成长历练
在本次科报会上,鲜艳的一抹抹绿色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是本次学生运动会的志愿者“小青菜”。或许展示在海量参会者紧急的他们大多是做着诸如签到、分发资料、调试设施、引导等基础工作,但极少有人了解,他们也全程参与了本次科报会的准备工作。甚至,除去汪晓赞和其他两位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其他全部都是学生。
作为本次科报会的志愿者负责人,今年毕业的王秋辰参与项目整整一年。他告诉记者,这次志愿者刚报名有上百人,经过层层的筛选之后最后确定的有63名志愿者参与此次科报会。在工作中,志愿者被分成多个小组分工合作。“在准备过程中每件事都比较艰辛,前期的论文集筹备只招募了二十几位志愿者,因为来稿时间已接近评审会,使得志愿者们的工作量加强。其中,参照国际标准制作的《会议指南》用了一个月来制作完成。”
放下学生参与,就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更多失败的风险,但汪晓赞早已考虑在内。“这次学生运动会倡导的就是要办好学生我们的运动会,我很赞成,所以几乎把所有工作都交给学生完成。”因为70%是本科生,没科研方面的历程;80%的志愿者之前并没接触到类似的大型会议,工作经验的不丰富,直接致使工作时间特别紧张。但让研究生志愿者蔡猛尤为感动的是,志愿者过程中为了缓解的大伙的紧张情绪,汪晓赞时常安慰大伙说不着急,而且一遍遍地指导大伙继续健全。“我能领会她承受了多大的重压。”而对于蔡猛而言最大的收成,不止是在高压之下可以有条不紊地做事,还收成了与志愿者之间的友情,更在与专家、教师的交流中,很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科研能力。
像王秋辰、蔡猛如此付出辛劳、收成颇丰的学生志愿者绝不在少数。陈佳展加入志愿者团队已有一个月的时间,其中有大半时间在校对论文,或许有时需要将通宵变成习惯,但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对以后的工作也非常有帮助;汪琴在撰写论文集环节中,最艰难的状况是两天只睡了2小时。如此的艰辛,汪琴丝毫不后悔:“虽然做志愿者非常辛苦,但我见识到了多少在象牙塔里不曾领会过的喜怒哀乐……”
舍弃了是我们的暑假,战高温,冒酷暑,天天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面对每一项艰巨的任务……这类竞技场外的学生,和场上的运动员们一样,在学生运动会期间,挥洒着我们的汗水,收成着成熟、担当和永远难忘的生活体验。